你是晨型人還是夜貓子呢?我其實經過我這麼多測試,我覺得我的作息會偏向夜貓子。這些測試不是隨便說說,是我透過長期堅持與觀察紀錄,深入體驗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模式。
我看了一些關於生產力的書籍,發現裡面幾乎沒有一本在談夜貓子的故事,就算有,我也相信真的很少。書中反而常常會穿插一些名人,像馬斯克、比爾蓋茲他們,都因為早起而完成了好多豐功偉業。所以,在現在的社會,大家好像都會覺得晨型人比較有出息。只要小孩一熬夜,就可能被罵,父母也會把那些偉人的例子搬出來責備:「你不要這麼晚睡,除了對身體不好,要不然就早點起床做!」像我們家也是這樣的觀念。在我高中時期,晚上網路還會被限制,家裡網路在 23:00 到 6:00 會關閉。老實說,我媽媽也一直灌輸我一個概念:正常人不會這麼晚還沒睡,也叫我們晚上盡量不要外出,避免遇到奇怪的人。


我感覺這個社會對夜貓子其實有一定的偏見,但我覺得每個人的生活習慣和有生產力的時段真的都不太一樣。這兩種作息方法我都親身經歷過,而且我也花時間去研究過彼此的族群。這次我會透過這篇文章,分享我自己的想法以及這些測試的結果,幫助大家選擇最適合自己有生產力的時間。我會告訴你我在實驗過程中自己更偏好哪種,也會給想從夜貓子轉晨型人的朋友一些實際的執行建議,那我們就開始吧!
夜貓子的世界:創意、挑戰與潛力解鎖
首先,我們先從大家比較不看好的夜貓子說起。就我的觀察,身邊的夜貓子族群主要是年輕人、設計系的學生,還有電玩愛好者,這也是我常常的生活樣貌,至於他們深層原因為什麼會這樣,我不太清楚。對我來說,晚上的美好夜晚,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就是可以讓我更專注。而且我覺得我們設計系的學生會熬夜,還有一個非常大的原因:晚上的時候靈感真的會爆多!那種源源不絕的靈感,這時候全部都會跑出來,大大增加我們的創作能量。有一次我在做一個專案,還有期末作業的時候,白天我真的完全沒有想法,但在晚上的時候,靈感多到我都需要挑選最後實踐出來的,那種效率和創意真的是白天無法比擬的。所以,夜貓子也是有一定的人群,他們在夜間真的能發揮出獨特的潛力。
但是有些時候,我也會因為太專注在學習或創作上,不小心就過了我原本想早睡的時間,結果又變成了夜貓子。這就是我明明知道要早睡,但手頭上的事情剛好有期限,或是我正處於「心流」的狀態不想停止,就會一直做的過頭,心裡想著「再做一個段落就好」或「等等就來睡覺了」。每次想培養早睡習慣,就常常因為這樣而失敗。我覺得因為現在社會工作主要還是以早晨為主要時間,所以即使熬夜,我也會建議不要太晚。經過我的測試,我自己大概如果過了半夜 3 點才睡,早上就會睡過頭起不來,所以對我來說,這個時間差不多是個臨界點。如果過了這個時間就建議乾脆別睡了,明天才起得來。
我真的覺得夜貓子不等於沒紀律,而是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節奏和高效時區,重要的是產出和品質,不用特別去遵循社會的框架,就是照著自己的節奏去運行。我相信夜貓子也能闖出一片天,我也要說,只要抓到自己的生活規律,那也是一種很棒的自律喔!這是我對夜貓子朋友們鼓勵的話。

晨型人的優勢:紀律、健康與高效開局
接著是被社會普遍看好的晨型人。就我的觀察,這個族群有長輩(他們可能因為生活習慣而早起)、一些名人,還有家長(因為要接送孩子,早起是必須)。很多關於健康或生產力的書,其實都會建議早起,例如我剛看完的《清晨五點俱樂部》,書中就說早上五點起床後,接下來會有一段「勝利時間」(Victory Hour),利用這段時間來運動、冥想或學習,提升做事效率。成功人士根據書的記載,他們早起多是為了更專注處理重要的事務,避開干擾,開啟一天的高效模式。知名的 YouTuber Jeff Su 在介紹生產力時,也說他晚上 22:00 就睡,早上起來工作。介紹晨型人的相關資料時,一個比一個人還要早起床,就跟夜貓子一個比一個還要晚睡一樣,感覺大家都在比誰更極端。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也曾說:「在破曉之前起床非常好,因為這種習慣有益健康、財富,以及智慧。」
這句話說得真好,我也有聽一些醫生介紹過,幾點到幾點是身體哪個部位的休息時間,所以早睡對身體比較好,病變也比較不會這麼多,這也是我想培養早起的其中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我覺得我早起做事會有一種「主宰全世界」的感覺,尤其是住宿的時候特別有感!因為你在努力的時候別人看不到,他們還在睡覺,這會讓我更有動力。這種感覺對我來說,它是一種內在的動力,完全不會有焦慮,心裡會覺得說:「想不到吧~人家都還在睡覺,我已經起床在努力學習了!」就是這種看得見的成就感或是優越感,這是我的真實想法。而且,如果我前一晚有睡飽的話,我起來做事我也發現我的頭腦變得更清晰,也可以很專注。如果你也想體驗這種感覺,也歡迎試試看!
我的作息
那來分享一下我最後找到的「折衷作息」吧!因為根據這麼多人都說早晨有多好,我除了想親身體驗早晨的優點,也希望能保有夜貓子的靈感時間,所以最後選擇了這種折衷方式。雖然有時候還是會不小心變成純夜貓子,但我現在有一套我自己設定的作息,我會稱它為「綜合型」。我會希望自己在 00:30 可以正式開始睡覺,而睡前會有個流程:大約 23:30 到 00:00 是躺床準備時間,接著 00:00 到 00:30 會進行睡前閱讀。
早上我會設定在 7:30 到 8:30 起床,通常鬧鐘會從 7:00 開始,每半個小時設一個,一路響到 9:00。這段時間會包含我自己的早晨儀式,像是喝水、喝咖啡,還有晨讀。執行這些儀式對我來說,有點像是今天的一把鑰匙,幫我打開今天的大門,如果沒做,甚至會覺得全身不對勁,很奇怪!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很平衡的折衷做法,不會太早,也不會太晚。

如何調整你的作息
接下來要說說,到底怎麼調整你的作息。如果你今天是典型的夜貓子,但想要變成晨型人,我其實蠻推薦你可以試試看,因為你不試是怎麼會知道哪個方法適合你呢?我覺得首先第一步不是「早睡」,因為這句話真的太廢話了!對我來說,我覺得可以先從「每天提早半個小時上床睡覺」開始。當然,你提前半個小時睡覺,也要設定自己提前半個小時起床。我知道即使提早上床,可能當下還是睡不著,我是透過設定鬧鐘來提醒自己,然後就閉上眼睛想點事情,或是用傳統的數綿羊方式,讓自己慢慢放鬆。此外,睡前我也會避免藍光,透過睡前閱讀來幫助自己更好入眠。每天這樣慢慢去導正,我相信可以培養一個習慣,調整自己的生理時鐘,之後甚至可以不用鬧鐘,早上自己就起床了喔!
但如果你是晨型人想變成夜貓子的話,我那時候的做法是,我會把自己弄到真的躺到床上可以睡著的狀況才會睡覺。說起來,我那時候會開始過夜貓子的生活,其實是因為生活遇到了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常常會做惡夢,所以我為了要逃離夢境,會選擇等到自己非常累的時候才睡覺,這樣一躺下去就會睡著,就可以逃離那些可怕的夢境。不然就是白天會多睡一點,這樣晚上就會睡不著,有點像是被迫調整時差的感覺。我覺得其實就是有點要逼自己去適應,但是你卻要讓自己的身體慢慢地變成自然,這中間的過程確實需要一點時間和毅力。
總結:我的作息哲學——擁抱真實,創造獨特高效人生
總結來說,我認為沒有所謂最好的作息,只有最適合你自己的作息。夜貓子和晨型人這兩種方式,我都建議你可以親自試試看,就拿自己當作實驗。就像雷蒙也曾經提到過,他有嘗試過成為晨型人,但經過他自己的測試,他還是比較偏向夜貓子的日常。所以我覺得,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生活作息方式真的很重要,當然,早上能夠起得來上班上課是基本,更重要的是要注意身體狀況,擁有充足的睡眠,這絕對是最最重要的事情。
在這些測試和體驗之後,不論你是天生的夜貓子,還是後來養成習慣的晨型人,我希望大家都能勇敢地跳脫社會的框架。關鍵都在於誠實地面對自己的生理時鐘和心理需求,去認識真正的自己,然後,堅持那種最能讓自己快樂、同時又能保持高效率的方式。這不只是我學習與生活中的一個核心原則,更是「擁抱真實,創造獨特高效人生」的精髓。那麼,你準備好開始自己的作息實驗了嗎?希望這篇文章能給你一些啟發,找到屬於你的作息黃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