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聽了 Ian瓦基的訪談,讓我深有感觸。我是一個身兼多職的多媒體動畫系學生,除了課業,還擔任宿舍舍長、畢籌會會長、老師的助教,以及畢業專題組長。在個人方面,我還經營自媒體、持續自我學習,並協助推進一些外包案子。

在這麼多事的情況下,我曾一度陷入「瞎忙」的狀態,一直在尋找能協助我做好時間管理的方法。直到我遇見了子彈筆記 (Bullet Journal)

這篇文章將分享我如何透過這套方法走出瞎忙,以及在聽完 Ian 的分享後,對於如何將它從紙本進化到數位的思考,特別是他如何善用 Heptabase 建立強大的數位實踐系統。

子彈筆記是什麼?不只筆記,更是人生整理術

對我來說,這個由 Ryder Carroll 所提出的方法,是一套名副其實的「人生整理術」。它只需要一支筆和一本筆記本,就能幫助你更有意識地度過每一天。它是一個結合日誌、筆記與自我反思的系統,能將你的長期與短期目標具體化。

研究顯示,有目標的人在成就與收入上明顯優於未設定目標者,而這套方法正是將目標化為行動的有效工具。

我感受到的改變是:

  • 減少遺漏: 靈感或任務隨手記下,不再遺漏重要事項。
  • 提升專注: 不會再做 A 時想著 B,能明確知道當天的核心要務。
  • 增加時間: 因為專注,效率提升,讓我有更多時間做自己有興趣的事。
Daily Log

系統的核心架構:年、月、日誌的目標串連

這套系統透過簡單的架構,將你的年度願景層層分解,落實到每一天。

  • 年誌 (Future Log): 列出年度目標,並用心智圖等方式規劃出大致的行動方向,避免淪為空泛的許願。
  • 月誌 (Monthly Log): 將年誌中的大專案或任務,拆分並分配到各個月份,確保每個月都有明確的推進項目。
  • 日誌 (Daily Log): 將月度任務再細分為每日可執行的行動,並透過每日反思來記錄與成長,確保每天都在朝著年度目標前進。

這套系統透過簡單的架構,將你的年度願景層層分解,落實到每一天。而根據 Ian 的理解與實踐,其核心精神在於「設立目標 -> 記錄 -> 回顧」的正向循環。這個循環不僅幫助你誠實面對執行狀況,更能讓你辨識出哪些是三分鐘熱度,哪些是真正的熱情所在。進而實踐它的另一個重點——「做減法」,刪減不重要的事,讓你專注於真正有意義的行動上。

每日實踐:創造正向循環的晨間規劃與夜間反思

Ian 在訪談中分享了他的每日實踐方法,這對我啟發很大。

晨間規劃:從「To-Do List」到「Will-Do List」

捨棄無止盡、令人焦慮的「To-Do List」,改為列出今天真正「將會完成」的「Will-Do List」。根據優先順序,只安排 3-5 件最重要的事情,並直接排入行事曆,劃定當日的任務範圍,創造可達成的成就感。

子彈筆記範例

夜間反思:每日睡前的三大提問

透過睡前三個簡單的反思,整理並消化一天的經歷。

  1. 肯定 (Affirmation): 記錄每日的進步與成就,無論大小。當你感到低潮時,回顧這些紀錄能讓你看到自己累積的成長,增強自信。
  2. 感謝 (Gratitude): 刻意寫下值得感恩的人事物。這能幫助我們培養正向心態,珍惜當下所擁有的一切。
  3. 反省 (Reflection): 不僅是檢討失誤,更重要的是從中「學習」。瓦基也提到,用「學習」取代「反省」,可以減少自責的負面情緒,讓我們更專注於如何改進,將經驗轉化為成長的動力。

從紙本到數位:為什麼 Heptabase 是實踐數位子彈筆記的最佳選擇?

紙本筆記有著無可取代的儀式感,但其物理限制也是致命傷:不便攜帶、難以搜尋、無法有效連結資訊。數位化工具正好能解決這些問題。

然而,數位化也帶來了通知與分心的挑戰。Ian 提出的解方是「工具分工,資訊整合」:

  • 分工: 隨身帶一本小筆記本,作為「靈感捕捉器」。關閉電腦、手機所有不必要的通知。
  • 整合: 每天固定時間,將筆記本上的零散資訊,統一整理進數位核心系統。

在 Ian 的系統中,這個「數位核心系統」就是 Heptabase。在 NotionObsidian 等眾多選擇中,Heptabase 的脫穎而出,關鍵在於它為「思考」而生的「白板 (Whiteboard)」功能。

白板讓你可以將所有資訊(年/月/日誌、專案、靈感)像卡片一樣攤開在眼前,直覺地用心智圖發想、拉線連結,讓你擁有鳥瞰全局的掌控感。這種視覺化的特性,完美實踐了子彈筆記的核心精神,且操作直覺,讓你專注於思考本身,而非工具的設定。

hetabase whiteboard

Ian 的 Heptabase 數位實踐流程

Ian 的數位實踐流程,充分發揮了 Heptabase 的白板優勢:

  • 全局規劃: 年、月、日誌在同一個白板上呈現,方便跨時段規劃與回顧。
  • 卡片式記錄: 每日任務、反思、肯定、感恩都以獨立卡片記錄,方便標籤 (tag) 分類與未來搜尋。
  • 習慣追蹤: 結合標籤與表格功能,輕鬆追蹤睡眠、運動、閱讀等習慣,視覺化管理個人成長。

想深入學習?Ian 的 Heptabase 數位實踐課程介紹

Ian 已將他的實踐經驗整理成一門線上課程,在 PressPlay 平台上架,預計於 2025 年 7 月 27 日正式上線。

  • 課程內容: 從 Heptabase 基礎操作(Journal、任務系統)講起,到這套方法的系統架構、年/月/日誌設計,再到專案管理與目標拆解,提供完整教學與案例。
  • 適合對象: 無論你是想從紙本轉數位的 BuJo 新手,還是想優化現有流程的 Heptabase 使用者,都非常適合。
  • 教學理念: 強調「從最簡單、最需要的功能開始」,鼓勵學員實際執行,逐步擴充,避免功能焦慮,最終建立最適合自己的工作流。

總結:沒有標準答案,打造屬於你的個人化系統

身為這套方法的愛用者,我的實踐方式是將其核心概念,融入 Jeff Su 的「Notion Command Center」課程架構中,打造了個人化的管理系統。

在探索的路上,我從 Ian瓦基,甚至 Instagram 帳號 @its_dnsbujo(專門分享手寫版 BuJo)等不同創作者身上,學習他們的方法與邏輯。

這也印證了其最終精神——沒有標準答案。最重要的,是多方吸收、理解並加以活用,最終發展出能真正解決你問題、屬於你自己的那一套系統。


子彈筆記常見問答 (FAQ)

A: 非常適合。如同我的經驗,學生常需處理課業、社團、專題等多重任務。這套方法能幫助你釐清所有事項的優先順序,將大目標(如畢業專題)拆解成每日可執行的小任務,有效減少焦慮感與瞎忙狀況。

A: 當然可以。子彈筆記的核心是一種「方法論」,而非特定工具。我自己就是使用 Notion搭配Obsidian製作。選擇 HeptabaseNotionObsidian 或甚至單純的紙筆,都取決於你的個人偏好。重點是找到一個能讓你順暢執行「記錄、規劃、回顧」流程的工具。

A: 從最簡單的「日誌」開始。每天早上花 5 分鐘寫下今天的「Will-Do List」(3件最重要的事),晚上花 10 分鐘進行「肯定、感謝、學習」三大反思。先養成每日記錄的習慣,再逐步建立月誌和年誌,這樣最容易堅持下去。

2 Comments

  1. 謝謝 Jimmy 把我的子彈筆記方法用這麼清楚的方式分享出來,也很開心有幫助到你!

    希望未來可以有更多機會一起交流子彈筆記的用法!(我也很好奇你怎麼透過 Notion + Obsidian 去實踐的!)

  2. 未來有機會一定會分享,希望以後可以多多交流子彈筆記的方法彼此怎麼運用讓這個系統可以變成一個理論不管是什麼軟體都可以實踐

Leave a Reply